临近“618”年终大促销
发布时间: 2018-05-30 12:03
“互联网+消费”加出经济新动力
6月18日零点,2018年网络购物狂欢大幕拉开。从消费者、店家以及相关领域的“备战”热情来看,今年“6.18”无疑将更为火爆。网购点燃了市场激情,也进一步印证了“互联网+消费”的强劲动力。
网络购物以方便的远程联系、快捷的付款方式、透明的价格比较、周到的售后服务一次次刷新着人们的消费体验。随着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日益扁平化,交易成本越来越低,消费体验越来越好,这就是“互联网+”带来的巨大红利,也推动着我们进入一个消费需求急剧变化的新时代。主动适应这种变化、引领这种变化,对接需求的同时加快供给的创新和调整,无论是对当前稳增长,还是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,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。
“互联网+消费”带来消费方式的明显变化。随着移动支付、现代物流的发展,人们的消费更多地从“线下”转到“线上”,不仅小件日用品在网上买,大件电器乃至汽车、住房也开始向网络“转场”。数据显示,今年前9个月,网络消费增速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近4倍左右,成为我国消费领域的最大亮点。消费热点也在悄然转换。人们更加舍得在教育、信息、旅游、文化娱乐、医疗保健等享受型、发展型消费上花钱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富起来的中国人,正把购买力向境外市场释放,海淘、代购风起云涌。以今年的“6.18”为例,可以称为全球狂欢节,不仅有国内数万商家参与,还有来自美国、欧洲、日本、韩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个海外品牌。据了解,这些海外商品的品牌、质量和细致的功能体现最受国内消费者青睐。
新消费呼唤新供给。消费的变化,催生了许多新业态的发展机遇,对行业、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按照消费升级的逻辑去捕捉商机、布局生产,才会赢得更大未来。“6.18”的火爆,从根子上说,就是顺应新消费时代的产物。相反,跟不上消费变化的步伐,就会落伍、掉队。
新消费也表明当前扩内需还有很大空间。有时候表面上看是有效需求不足,实际上是有效供给跟不上。需求与供给的错位,使得一些领域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,许多升级的消费需求,又得不到很好的满足。要把“海淘客”们拉回来,迫切呼唤“国货当自强”,呼唤“工匠精神”,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,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。面对消费的急速变化,从生产到物流,从支付到监管,从产业结构到产品结构,从经营模式到消费业态,唯有创新才能适应变化。
如何引领中国消费新未来,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。“互联网+消费”所引发的消费变局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供需格局与结构的深度调整,值得持续关注。